2011-09-30 01:13:56
筆者對 “不應該通過控制新股發行節奏來‘救市’”的觀點不敢茍同。
文章認為:“中國股市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一直在朝市場化方向推進,政府無形的力量應該越來越弱。無論是發行定價,還是發行時間,都應該由市場來決定”。但問題是,目前的股市還遠沒有達到真正市場化的地步。
比如說,最近中國水電發行就是個典型例子。原本有人預測中國水電將發行失敗,結果卻成功發行。為什么是這種結果?這都是拜偽市場化所賜。君不見,在網下申購中,90家配售對象網下初步配售比例為57.30%,也就是說,機構申購比較勉強;而這其中,主要是券商、公募基金積極參與和拉抬發行價,否則網下發行很難樂觀。券商積極參與是因為他們本就是新股發行鏈條中的利益集團,自己相互捧場理所應當;而公募基金之所以參與,是因為基金資產主要是基民資產而非基金經理資產,公募基金披著市場主體外衣卻往往行偽市場主體之事。
另外,散戶積極參與中國水電申購,只能說明這個偽市場對中小投資者思想意識和行為模式的毒害已透其骨髓。雖然之前有不少股民在網上發出抵制中國水電申購的呼吁,但最終中國水電網上申購中簽率為9.7%,散戶申購卻比較積極。原因是以前在大盤階段低谷期,新股發行遇冷后,只要大勢稍有反彈,在主力操作下,新股報復性反彈是大概率事件,新股暴漲反而讓投資者收獲暴利。因此,散戶作為彼此缺乏關聯、難以實現統一行動的一盤散沙,想跟主力分杯羹的總有人在。
中國水電之所以敢在 《首次公開發行A股投資風險特別公告》中叫板“任何懷疑發行人是純粹‘圈錢’的投資者,應避免參與申購”,這是看準了自己有一批潛在機構擁躉,看準了在偽市場環境熏陶下,必然有一批“特立獨行者”出現。
在這樣的偽市場中,相信無論股市多么低迷,新股依然可以順利發行出去。當然發行價可能由此壓低,但即使價格多低發行人也絕不會吃虧。首先,有些發行人上市前業績多有包裝,雖然表面上發行市盈率只有十幾甚至幾倍,但上市后業績立馬變臉,市盈率就是幾十上百倍。即使業績為真,發起人也可通過利益輸送等手段掏空上市公司,最后為投資者留下空殼,發起人無償套取到公眾投資者的募資,還可再高價賣殼,獲取不菲殼價值。
在目前千瘡百孔的股市,上市公司在股市基本光享受權利,而不承擔任何義務,雖然有的公司具有一定社會責任感,愿意回報投資者,但這多出于自愿而非制度約束。
股市作為一個偽市場,已經喪失價格發現功能,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在當今極度低迷的市場,只有重組股和ST股在逆勢表演。毫不客氣地講,A股幾乎沒有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現在很多股民呼吁停發新股,并非單純奢望停發新股來救市,而是希望不要讓更多的人或者資金進入這個股市無底洞,是為了防止利益集團在股市造殼搶錢。
當然,停發新股也有副作用,那就是二級市場一些新股和次新股可能出現惡性投機操縱行情。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與其讓新股發行把老百姓的財富吸個精光,不如責成監管機構對停發新股后可能產生的投機行情,進行嚴厲查處。
雖然說新股發行要走向市場化,政府干預應該逐漸退出,但是,這需要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保證老百姓的資產不會因此打水漂。如果不能保證這一點,為了所謂的發行市場化而放棄干預,聽任老百姓的錢進入股市轉眼就變成利益集團的錢,這是對投資者的愚弄和傷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