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7 01:02:25
“市場不好,產品賣不出去,只有到處路演,搞定一個客戶是一個”,深圳一位陽光私募感嘆到。
不過也有例外,正在風口浪尖的上海重陽投資就是其中之一。8月底,在重陽投資的官網上,更新一篇通知,內容是調整重陽1期、2期首次認購起點。市場不好時,調低認購點本屬情理之中,但這則通知卻讓業界人士大呼意外:重陽1期首次認購起點金額由500萬提高至1000萬元,A股史上私募最高首次認購起點誕生。
在市場極端低迷時,大幅提高認購門檻,重陽憑得是什么?《每日經濟新聞》統計顯示,重陽1期8月收益率-6%,甚至跑輸大盤。私募向來靠業績說話,重陽此次“祭出”史上最高認購點背后有何秘密?
認購起點達1000萬重陽投資調整認購起點金額的通知表示,“根據信托文件的約定,經我司申請,華潤信托審批,自2011年8月23日起,將深國投·重陽1期首次認購起點金額由 ‘人民幣500萬元’調整至‘人民幣1000萬元’,將深國投·重陽2期首次認購起點金額由‘人民幣100萬元’調整至‘人民幣500萬元’。”
“能一次性出錢認購1000萬的,資產大部分都上億,在中國億萬富豪也就5、6萬人,重陽門檻夠高啊!”一位私募第三方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對此表示。
更讓他感到吃驚的是時間點的選擇。今年4月中旬以來,大盤持續走低,很多私募凈值損失慘重,不少還是曾經的明星私募。隨著大盤的下跌,曾經火爆的私募產品認購迅速冷卻。
有私募經理甚至為了 “搞定”100萬級的客戶,專程上門路演。所以重陽在8月底,市場最恐慌的時候將認購門檻提至1000萬,著實吸引眼球。
蹊蹺之處還在于,就在最近,重陽投資此前的首席投資官李旭利,因為涉嫌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被正式批捕。
提高門檻與李旭利被正式批捕,兩件事幾乎同時爆出,背后是否有關聯?
“把1期的規模限制一下”私募向來是靠業績說話。
但《每日經濟新聞》統計顯示,重陽業績最近幾個月只能算是中規中矩。重陽1期今年以來虧損7.36%,8月份虧損6%,甚至跑輸大盤。
“提高到1000萬,只是我們的產品策略,維持一個梯次,門檻既有1000萬的,也有300萬,也有100萬”,重陽的新聞負責人佟琳向記者解釋道。至于為什么會在這個時間點,她解釋稱“完全是巧合,提高門檻的事情我們很早就決定了,只是信托要走一些程序,正好在8月底搞完了,跟李總(李旭利)更沒有一點關系。”
重陽1期的產品經理王璐也表達了類似觀點,“提高門檻跟當前的市場環境沒有任何關系,只是一個巧合”。不過王璐進一步表示,起點提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準備把1期的規模限制一下,不想規模太大”。
“重陽1期,是重陽的拳頭產品,其作用跟王亞偉的華夏大盤對于整個華夏基金作用一樣,是明星產品。如果規模太大了,想要維持長期良好收益的困難非常高,所以限制規模完全可以理解,這也是為什么你看到,只有1期、2期提高門檻”。一位私募研究員向記者分析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