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4 23:56:02
中國石化(600028,收盤價7.21元)的新債計劃,一下子將市場拉入了“冰窖”。周一就開始的瘋狂拋售,給整周的交易蒙上了厚重的陰影——8只轉債跌破面值,14只轉債創上市以來新低,17只轉債創年內新低,周跌幅年內墊底。在這些慘淡的數據后面,是市場對中國石化“滾動債”所帶來的未知風險的不解,是長期流動性擔憂中日積月累的恐慌情緒的釋放。
但“?!迸c“機”就如同硬幣的兩面,在暴跌狂擠泡沫的同時,機會是否已然悄悄來臨了呢?
/現象/寒潮突襲可轉債一周暴跌7.09% “寒氣”逼人!天相可轉債指數顯示,本周,可轉債指數累計跌幅高達7.09%,這一數字創下了今年來的最大跌幅,包括國電轉債(110018)在內的所有19只在交易標的無一幸免。而“寒潮”肆虐過后,“受傷”的,還有被這場寒潮刮得遍體鱗傷的債基。
8只可轉債慘遭“破面”周一率先跳水的,是以石化轉債(110015)為首的大盤轉債。石化轉債快速的下跌,讓不知所措的小盤轉債紛紛放棄了抵抗,迅速跟風。8月29日當天,共有9只可轉債創出上市以來的新低,其中更有石化轉債、川投轉債(110016)、中海轉債(110017)、中行轉債(113001)等4只可轉債被無情地撕破了100元的面值,指數單日3.66%的跌幅也一舉刷新了年內記錄。
周一的大跌給隨后的交易日蒙上了陰影。周二,歌華轉債(110011)在僅僅抵抗了20分鐘后,也跌破100元,市場恐慌氛圍濃重。周五,深機轉債(125089)和國投轉債(110013)也加入到了殺跌行列,甚至連周五剛剛上市的國電轉債也在首秀中不幸夭折,開盤第一天便被無情地“撕破”面值。這也使得本周暴跌中跌破面值的可轉債數量刷新至8只,占比高達42.11%。
個債來看,石化轉債周跌幅為所有可轉債中最大,跌幅高達10.16%,緊隨其后的是海運轉債(110012)、川投轉債、深機轉債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2003年和2004年市場低迷的時候,曾有一批轉債跌破面值;2008年因股市大跌,部分轉債也跌破面值;本周,則是轉債第三次出現大規模破發現象。
重倉者紛紛落馬受暴跌影響,可轉債基金凈值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縮水。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華寶可轉債無疑是損失最大的,周跌幅達到了5.93%。另外,富國可轉債也累計下跌了4.92%,博時轉債下跌了5.2%,興全可轉債和華安可轉債則分別下跌了5.71%和3.5%。不但如此,一些重倉可轉債的債基遭遇了同樣的命運。
債基方面,截至今年6月30日,債基投資可轉債的總額約254億元,由此可見其遭遇損失是普遍現象。
受到波及的還有一些青睞可轉債的上市公司,如中國人壽。根據中報披露,中國人壽持有中行轉債1953萬張、石化轉債835萬張、工行轉債(113002)65萬張,以及新鋼轉債和國投轉債分別為36萬張和29萬張。而中國太保也持有中行轉債、石化轉債、唐鋼轉債(125709)等可轉債,數量分別為1872萬張、238萬、38萬張。粗略計算,中國人壽和中國太保所持可轉債,本周已浮虧約2.37億元和1.6億元。
/原因/中國石化再投“深水炸彈”流動性惹市場擔憂 由于多數可轉債對應的正股在本周并未出現顯著下跌,市場第一時間將矛頭指向了中國石化。在舊債未了的情況下,中國石化再提新債,不但開了歷史先河,同時也徹底擊潰了市場的心理底線。史上首例“滾動發債”8月29日,中國石化突然發布公告稱,公司計劃再度發行總額不超過300億元的可轉債,債券期限6年。就在不久前的3月,中國石化剛發行了“價值”230億元的可轉債。
“這種舊債還沒轉股又發新債的情況,是前所未見的。”廣東某券商的債券研究員告訴記者,雖然此前的2003年9月,萬科A也曾在老債啟動轉股但尚未完成時,再提新增發計劃而導致可轉債大跌,但像中國石化這種還未轉股便急吼吼地“滾動發債”,還是首次出現。
該研究員表示,按照目前的股價,新債的轉股價自然比舊債低,這也意味著新債持有人更容易轉股。既然舊債變得難以轉股,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向其純債價值靠攏。石化轉債的純債價值目前還不到90元,下跌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發新債為了還舊債?中國石化拋出的 “滾動發債”,無論對于石化轉債的持有人還是整個市場來說,都是一個從未面臨過的風險。一個令市場狐疑的問題浮出水面:中國石化如此求“財”若渴,到底是財務出了問題,還是打算“借債還債”?
一位剛參加了9月1日中國石化業績會的券商人士向記者透露,中國石化在會議中反復強調,公司是因資本支出太大,需要資金發展才考慮發債的;至于老債持有人的利益可能受損的情況,公司表示一定會平衡好新老債兩方的利益,也表示絕不會讓老債持有人吃虧。只不過具體方案目前還不確定,不排除會將轉股價向下修改。
上述券商人士認為,借新債來還舊債的可能性相當小,因為自從2000年有關可轉債的管理辦法出臺后,所有的可轉債都是轉股成功的。他認為,目前來看,中國石化正股走勢較為“淡定”,而港股方面顯得更為熱火,正股絕對可以支撐現在的石化轉債的價格,其轉債價跌破90元的可能性小。
流動性擔憂一直存在除了中國石化發債事件外,對資金流動性的擔憂也成了可轉債下跌的推手。
據近期相關媒體報道,央行擬從9月開始將部分保證金存款納入存款準備金上繳范圍。業內人士測算,如果按照20.5%的平均存款準備金率對保證金存款全口徑征繳,未來6個月將凍結資金8310億~9025億元,相當于上調了100~125個基點的存款準備金率。市場普遍認為,可轉債,尤其是大盤轉債這類流動性較好的品種,可能會首先收緊。
宏源證券固定收益研究組分析師武洪波表示,今年以來,存準率一直上調,資金面緊張是一直存在的,傳聞也就是加重了這種擔心。武洪波不無感嘆地表示,從歷史來看,2004~2005年的可轉債質地較好,但現在都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目前的可轉債與之相比,利息越來越低,且條款保護性也差了許多,有些可轉債還沒有回售條款,市場信心不足,突然事件引發恐慌而出現大跌也是正常的,這種下跌也可以看成是市場的一種修復過程。
對此,前述廣東某券商債券研究員也持有相同的觀點,但同時卻又保持著一份樂觀。按照該人士的說法,由于下跌,市場的泡沫越來越小,也開始逐漸吸引一些資金的關注,甚至包括股基,“據我所知,孫建冬在博客上已經表露過對債券感興趣了”。
記者注意到,9月2日剛上市的國電轉債,就吸引了不少非債基的增量資金“加盟”。根據國電電力公告,這次可轉債網上中簽率約1.09%,參與申購的各方人士中,就包括了王亞偉掌舵的華夏大盤?!霸隽抠Y金會有一定緩沖作用,且長遠來看,債券市場在國家支持下也會健康發展,所以樂觀的態度還是有的?!痹撊耸勘硎?。
/操作/選債重股性工行轉債成“大眾情人” 常言道,機會是跌出來的。既然可轉債市場如今已現恐慌性大跌,那么對于投資者來說,是否意味著機會的臨近呢?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目前來看,市場恐慌情緒難以平復,短期內的交易性機會有限,但從估值來講,如今的暴跌已然將原有的泡沫逐漸擠凈,對配置型資金來說則是機會。而在選擇中,股性是最為重要的參考指標。券商:配置型資金時機到來中金公司在最近一期的可轉債策略中表示,“逢股市調整、逢新券上市”都是建倉的較好時機,比如國電轉債上市、季度末拉存款等市場壓力最大的時點。不過,其認為在建倉節奏上不用太急。
國泰君安對本周可轉債的評價為“市場仍恐慌,估值已合理”。其認為,中國石化發債事件擊穿了市場的心理底線,再加上民生轉債200億元的擴容引發的恐慌性拋售,流動性好的大中盤轉債自然成為“提款機”的第一人選。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從估值的角度看,暴跌使得絕對估值、相對估值均大幅回落,估值吸引力明顯上升,是配置型資金的機會。
選擇時股性高于債性需要指出的是,就可轉債本身而言,其兼具了股票和債券的雙重屬性,可以將其看成是附帶看漲期權的固定收益產品。
對于融資方而言,與其他類型的融資方式相比較,可轉債要求發行公司承擔更多的義務。不僅要求更合理的財務管理,而且要求公司在債券期滿后,有義務贖回可能是全部的融資額。這就給融資方很大的壓力,進入轉股期后,融資方有時還不得不調低轉股價,以討好投資者,促使其及時轉股,緩解到期還款的壓力,這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
對于投資者而言,既能享受公司股票價值未來增長帶來的收益潛力,又能獲得每年穩定的票面利息收益、到期還本的保證,因此可轉債備受以債基為主的機構投資者和眾多普通投資者的廣泛歡迎。
一位長期跟蹤可轉債的分析師認為,選擇可轉債,從理論上講,主要是看其債性和股性兩個方面。債性的主要指標是純債價值、到期收益率、純債溢價率,而股性的主要指標則為轉股價值、轉股溢價率。在國內市場,可轉債少則二三年,多則4年內,便已經完成轉股了,4年以上轉股的很少。所以,選擇可轉債最主要的還在于其股性的好壞以及公司基本面的情況。
工行轉債最具“性價比”對于可轉債,股性好,意味著轉股價值高,以及轉股溢價率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周五收盤時點的數據位基數,對包括剛上市的國電轉債共19只可轉債標的進行計算后發現,就轉股價值來看,前三名分別為澄星轉債、工行轉債、海運轉債;就轉股溢價率來看,前三名分別為澄星轉債、工行轉債、國電轉債;如果再結合公司基本面分析的話,上述標的中,工行轉債儼然就是“大眾情人”。
中金公司表示,銀行轉債中,雖然中行轉債短期更具防御性,但更看好工行轉債的長期投資價值。工商銀行2011年上半年歸屬股東的凈利潤1095億元,同比增長29.4%,上半年每股收益0.31元,符合市場預期。其資產質量扎實,盈利能力穩健,負債能力強,股價估值較低等特性,深受中金公司青睞。該券商預計工商銀行2011年每股收益可達0.59元,長線值得期待。
國泰君安方面對工行轉債的看法也大相徑庭,認為無論從絕對價格、絕對和相對估值來看,工行轉債都算得上便宜,是配置型資金優選的標的。
至于澄星轉債,由于澄星股份活性更足,券商方面的建議是優先考慮正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