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5 01:23:27
企業家最關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而企業強大的標志又是什么?多數人可能會回答:上市。
確實,對一家企業和企業家而言,上市與否無疑是分水嶺,左右并決定著它們的“掌舵者”走不走、往哪兒走、該怎么走?
那么,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中國的企業家應當如何更好地運作企業?企業上市是不是一定能帶來好處?公司上市之后又會遭遇哪些難題……
針對上述系列問題,知名財經分析師邊風煒先生、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費一文教授分別從宏觀與微觀兩方面,闡述并分析了中國后調控經濟時代下,中國企業發展的環境與應對方法。
對于此次 “論道”,交大安泰EMBA校友壽子琪指出:“實際上,社會的精英大部分在企業,企業是社會創造財富、解決就業、保障民生、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很重要的、最基本的細胞。”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沈大明教授對此觀點表示認同,他認為,一定程度上,一流的商學院,除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傳承文化外,更應該注重社會服務,為企業和機構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通過與社會各個層面(包括企業)開展人才培養和企業管理咨詢的合作,商學院才可以形成自身一套比較完整、系統的培訓體系和方法。我們非常希望在與企業界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不斷搭建新的品牌和創造新的合作交流機會,共同推動商學院和中國企業的發展。”沈大明表示。
中資企業上市轉型發展需關注“三大問題”“上市”是當前很多企業的重要目標,企業一旦上市,對企業來說有沒有更加大的約束?上市完成后,企業及企業家又面臨怎樣不同的境遇和難題?對此,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費一文教授以2010年商界有名的“國美案”為例,與在場企業家分享了他的觀點。
費一文教授認為,從“國美案”受到啟發,有三大問題可能是很多民營企業、家族企業或者個人企業在上市后所要面臨的:“第一,不斷變化的業態;第二,家族管理和現代管理;第三,本土企業與境外資本的沖突。”
在費一文教授看來,首先,國美本身是一個規模擴張的企業,前主席黃光裕入獄后,繼任領導者要將它變成一個效率優先的企業。從粗放型轉變為精細化企業,肯定要面臨企業兩種文化的沖突;其次,缺少激勵制度讓國美看似一個上市公司,但實質仍是家族企業。民營企業在做大做強的同時,若找不到其與控制權之間的平衡點,也不容易成功;最后,國外資本想分食中國市場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當某個行業的個別民營企業家,特別是有缺陷的民營企業家出現問題時,外資就會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進入該領域。無論最終結果怎樣,國外的機構投資者始終是贏家。
“國美的案例充分反映了,一個家族企業或者民營企業,如何向公眾型公司轉型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上市’是把雙刃劍。如果沒有處理好大股東和小股東的利益,往往會為以后埋下炸彈。”費一文表示。
商學院集結精英助力企業發展即便掌握了企業管理的謀略,企業家更心知肚明的是,企業的發展依賴于宏觀的經濟環境。在交大安泰EMBA的邀請下,知名財經分析師邊風煒就當下及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分享了他的觀點。
面對當前中國的股票市場,邊風煒分析:“第一,目前是一個流動性的低點,不能和經濟的低點混為一談。第二,2012年的機會非常大。”
那么,在充滿機遇的后調控時代,企業家又該何去何從?交大安泰EMBA校友,龍工控股總裁邱德波以自身經驗為例表示,“老板非常清醒,企業才可能做大做強。”
“我們不是在做股票,我們是要把企業做好。股票跌漲跟我無關,只要業績上去了,就有人買我股票。”邱德波說。邱德波坦言,在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EMBA的學習給了他很多觸動和收獲。“我們都是做企業的,EMBA是目前最適合我們企業家讀的課程。大家在拼命拼搏苦苦奮斗的過程中,有時候要靜下來,思考一下。”
對此,同樣身為交大安泰EMBA校友的上海市松江區常務副區長陳皓也感同身受。陳皓表示,在交大安泰EMBA的學習給了他以下體會:第一,課程設置注重整合性,課程教授以剖析企業整體運作為背景,在講解過程當中凸顯了戰略、組織、規劃、盈利、決策五大要素;第二,求真務實,授課過程中注重把先進的理論和中國管理實踐相結合,注重三個導向,一個是市場和發展的導向,一個是知識和能力的導向,一個是問題和需求的導向;第三,博采眾長、教學相長。
“要上課以前,我就有一種欲窮千里目的期盼,課程結束后,感覺上班的勁頭也更足了。”陳皓表示。
面對EMBA學員和各界人士對商學院的認同與期待,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助理趙心耘表示感謝,并深感責任重大。趙心耘認為,管理者運作企業的過程,實際上是所有知識綜合平衡應用的過程,是把商學院所有的課程知識整合、平衡的一種應用,而對所有課程進行整合應用的環節是目前商學院教育所欠缺的。交大安泰EMBA的“整合項目”從小組形式的盈利模式設計、績效提升,到最后個人獨立完成的公司戰略規劃報告,已經走出了一條以“領導力為主線、整合性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新道路,并發展成為交大EMBA的特色課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