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財產無保障,如何征財產稅?
2010-10-26 03:31:35
曹林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日前建議,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適度開征財產稅和遺產稅等稅種,減少創業、就業稅收,通過稅收的二次調節,縮小貧富差距。
征這個稅,征那個稅,這幾天耳朵快被專家提出的各種“征稅”建議聽出老繭來了。人們在觀念上還沒有消化和理解物業稅、房產稅等新稅,又有專家建議收財產稅了,而且目標是“縮小貧富差距”,聽起來很美,可“適度開征財產稅”又讓人覺得心驚肉跳。這可不是一種簡單的稅,這意味著,你只要有財產就必須交稅。
不得不感慨,當下在制度安排中有一種很不好的傾向,就是對稅費有一種強烈的依賴。許多地方已經養成了一種很壞的習慣,一旦遇到某個難題時,不再嘗試其他治理思路,首先想到的是收費和加稅,美其名曰“從經濟手段進行控制”。揚塵難治理了,就開征揚塵費;路太堵了,就準備收擁堵費;工廠排污也不想管了,而是坐收排污費……可怕的是,收費和增稅手段被政府用多了、用順手了、用習慣了,已經到了“除了稅費不會其他辦法”的地步。
再來看看這個財產稅正不正義?
財產稅是所得稅的補充稅,是在所得稅對收入調節的基礎上,對納稅人占有的財產作進一步的調節。你擁有的財產越多,就須交越多的財產稅,重點征稅對象是富人,是一種調節貧富差距的稅。幾乎征收每一種稅的時候,都會強調“以稅收調節貧富差距”,可由于富人有強大的避稅能力,實際上最后這些稅收都落到了工薪階層身上。比如個人所得稅,主要是調節收入差距的,可實際上工薪階層稅收占到了個稅總收入的50%以上。財產稅作為個稅的補充稅,難免這種“工薪階層成冤大頭”的結果。調節不了收入差距,只不過是政府增加收入的一種手段。
再來拷問財產稅本身的正當性。對于公民來說,財產稅實際是一種重復征稅,公民在賺錢時,已經向國家交納了個人所得稅,然后用這些錢購置汽車和房屋,又向國家交納了相關稅費;最后,因為你擁有了汽車和房屋這樣的財產,你還須為這些財產交納財產稅,這已經是第三重的納稅了。而且,當下公眾已經在承受很多種形式的財產稅,比如車船稅就是一種財產稅,擬征收的房產稅也是財產稅,這財產稅還要怎么征呢?既有的稅收體制下,再新征財產稅是很不公平的,起碼要對公眾的原有稅負進行調整,取消相當一部分重復征收的稅種。
西方許多國家征財產稅,是因為公民的私有財產能得到法律的保障,公民能從自己的財產獲得穩定的保障——為這種穩定的、受法律保障的財產納稅是正當的。可是,我們公民的私產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比如作為最大私產的房屋,最大的產權不過只有70年,為70年產權的財產支付財產稅,是不是很不公平?而且,這個70年很多時候也得不到保障,一聲拆遷令下,房子很容易就被推土機推掉了,這樣的稅負對房主當然是不公平的。征財產稅之前,還是先問問公民私產能否得到起碼的法律保障。
有報道說“中國民眾稅負沉重”,相關部門對此進行了反駁。中國民眾稅負沉重不沉重,民眾心里很清楚,在此不作討論。筆者只想建議,要征調節收入的新稅,起碼先要對舊稅進行一番清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