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9 03:48:43
每經記者 陳珂 發自上海
據普益財富最新統計顯示,今年4月,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實現率創下了2008年8月以來的新低。理財產品零、負收益在今年前4月再度集中出現。
或許是出于對過去激進策略的修正,當前在國內外資本市場反彈勢頭強勁之際,國內銀行機構依舊堅守穩健的價值取向。據上周銀行理財市場的統計結果顯示,低風險類產品(保證收益或投資于信貸、票據、債券、貨幣市場產品)占比高達84%,銀行理財依舊在低收益區間內徘徊。
結構性產品仍是重災區
今年4月,共有455款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其中86.59%的理財產品實現了預期收益,與3月份相比出現下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實現率創下自2008年8月以來的新低。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累計共有90款到期銀行理財產品遭遇零收益、負收益尷尬,這一數據已經超過了去年34款的總和。今年4月到期的零、負收益產品中,有多款產品為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這些產品未實現預期收益,主要是由于連續降息,部分借款主體選擇了提前還款,最終導致產品未實現預期收益。
但即使如此,結構性產品依舊是銀行理財產品零、負收益的 “重災區”。以3月份為例,共有24款結構性產品未能實現預期收益,其中有16款零收益、2款負收益。
《每日經濟新聞》統計發現,遭遇零、負收益的結構性產品,發行期基本在2008年4月之前。這些產品之所以“失敗”,主要是由于國際金融市場劇烈震蕩,使得一些掛鉤標的資產的價格大幅度波動,最終超越銀行預設的價格區間。雖然近期資本市場回暖,但反彈尚未回到銀行預設的價格區間。
低收益產品仍是當前主流
或許是因為難以準確把握整體經濟形勢變化,在糾正了激進投資的錯誤后,當前銀行機構普遍謹慎。統計顯示,上周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發行數超過50款,市場占比53.7%;其募集資金最終投資于銀行間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也較為安全。
但伴隨低風險的永遠是低收益。上周發行的投資人民幣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收益率最高的僅為2.4%,普遍預期年收益率在2%左右。在目前發行的外幣產品中,美元類產品的收益率則在1%左右。
信貸與票據資產類產品仍是市場主流。上周同類產品共發行27款,市場占比為28%。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寬松貨幣政策的效應逐漸發揮,資金緊張的企業資金壓力也大大緩解,導致貸款利率溢價效應大為下降。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個月以來,信貸類理財產品每個月都有幾十款產品主動終止,這通常會導致收益率降低。
機構觀點
普益財富:關注理財品投資領域
對于今年4月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整體表現不佳的現狀,普益財富發表觀點認為,在特定經濟條件下,不同類型的產品會有不同的表現趨勢,投資者需要擇時而動。
雖然今年4月理財產品到期收益情況不佳,但票據資產類和債券與貨幣類理財產品均實現了預期收益,繼續保持穩定的收益實現能力。同時,今年4月到期的投資于特殊對象的理財產品表現不俗,全部實現了預期收益,并且2款1年期的投資股權質押和2款1年期的投資于租金收益權的理財產品到期都取得了高于7%的年收益率,成為本月到期理財產品中的亮點。
對此,普益財富認為,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除了考慮安全性外,同樣需要關注理財產品的投資領域,因為理財產品的投資領域決定了理財產品收益率的高低和收益實現的概率。
另外,由于目前我國仍處于低利率環境,且連續降息的影響仍在繼續,在全球經濟仍有不確定性的時期,信貸資產類產品和結構性產品的收益最終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每經記者 陳珂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