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8 02:23:15
每經記者 陳珂 發自上海
年初以來股市反彈,部分去年“延期”的銀行類基金理財產品(包括QDII)開始走出虧損泥潭。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投資者面前——是該就此贖回還是繼續持有?
類基金產品開始“翻身”
2007年股市位于高點時,銀行推出了一批以股市為投資標的、以基金組合為運作模式、期限在1年左右的理財產品(FOF,又叫基金寶)。由于當時市場氣氛熱烈,同類產品得到了投資者的熱捧,銀行甚至給予類似產品20%左右的預期收益率。
但從2007年11月開始,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化以及國內股市調整,上述產品陸續迎來大幅浮虧。在大幅虧損的壓力下,工行、建行、農行、招商等銀行均對本行類基金產品進行“展期”,即投資者在到期認虧贖回之外,還可以繼續持有以期待市場回暖。(掛鉤資產市場的結構性產品,以零費用推薦客戶購買另一款產品的“延期”行為不在討論)
今年以來,隨著資產市場的回暖,去年銀行的“延期”補救措施開始顯現效力。
以去年到期的“招商銀行添富增利理財計劃”為例,當期單位凈值為0.8851元,在經過大半年補救后,截至今年4月3日,產品凈值已達到0.9540元,完成保本可期。同時,民生銀行“港基直通車”QDII產品的產品凈值,在經過半年“延期”后,凈值也提升了近10個百分點。
需關注銀行資產管理能力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前期虧損過大,近期市場的回暖并未讓產品扭虧為盈,僅僅是減少了浮虧。這就給投資者出了難題:市場回暖后,該抓住機會清倉,還是該繼續持有產品以彌補去年的損失?
目前由于宏觀形勢難判,產品收益表現非常反復,增加了投資者決策的難度。以前期迎來強勢反彈的QDII為例,上周由于美國市場傳出了一些相對負面的消息,導致QDII收益率回升勢頭受阻。據統計,上周共有73%的QDII理財產品收益出現下跌,平均周跌幅為0.12%。
另一方面,近期銀行類基金理財產品的強勁回升,一方面得益于市場背景,同時也得益于銀行操作策略的調整。在去年激進型產品遭遇大幅虧損后,相當多銀行在選擇“延期”的同時,在基金組合中提升了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的比例;但在預期今年股市的回暖后,部分銀行從今年年初開始在同類產品中已經開始加倉股票型基金,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從這個角度來看,面對浮虧的減少,投資者是否繼續持有上述產品,不僅需要判斷股市的整體表現,還需要關注銀行的資產管理能力,即在基金池中選擇不同類型基金的配置比例。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王增武認為,購買展期產品,就是購買了一款新產品,如果繼續看好銀行團隊運作能力,且基礎資產與產品支付條款符合預期,可以選擇繼續持有,否則就應該借當前上漲之機及時止損。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