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11 23:25:42
“‘鄉土課’是老師帶著我們認識家鄉的課,原來鄉土并不‘土’。”在湖南湘西吉首馬頸坳鎮團結小學,五年級學生黃玉婷說,經歷了一學期的“苗服創造營”鄉土課學習,不僅讓他與同學們收獲滿滿,也讓大家轉變了對“鄉土”的看法。
教師張輝也覺得,看著孩子們因“鄉土課”而改變,“有一種自家娃成氣候的成就感”。
鄉土教育資源缺乏開發、鄉土文化教育內容縮減,這是鄉村學校長期面臨的問題。為此,北京市向榮公益基金會發起的“鄉土育未來-培育種子教師計劃”,在民生銀行第七屆ME公益創新資助計劃的支持下,通過在鄉村學校開展鄉土課程,讓學生從自然、文化等多種角度,增進對自己家鄉的了解,感受家鄉、理解家鄉,從而建立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對家鄉的認同,將自己的“根”植入鄉土,在鄉村自信、樂觀地成長并接受教育。
在山東曲阜康橋小學,《家鄉的小麥》鄉土課貫通課本知識與實踐生活,融合語文、數學、科學、勞動、安全與環境、道德與法治等相關學科知識,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實踐性活動,校長劉建在鄉村教育振興高峰論壇等不同場合分享了課程實施效果與收獲,增強了課程實施的影響力。
四川省安岳縣左家坪九年制學校圍繞“家鄉物產——檸檬”設計了別開生面的鄉土課,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共情能力特別有成效。申娟校長認為通過鄉土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教師們的專業素養得到了提升、職業幸福感顯著增加,在教學中更能夠真正去關注每一位學生。
除了推動鄉土課程在鄉村學校實施,項目也關注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成長,通過組織培訓、互動研討、共同體組建等方式支持種子教師成長。同時,向榮組織的專家團隊及項目團隊都會給予鄉村老師們專業的課程建議和暖心陪伴。
2022年8月,由向榮、合作伙伴欣欣教育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鄉土為約 根育未來”暑期鄉土骨干教師培訓在山東蓬萊舉行,培訓特邀認同鄉土教育理念的校長及老師,介紹和交流創新教育理念,引導校長老師探索本校特色鄉土課程體系,圍繞鄉土課程開發的流程與方法、設計趣味課堂活動、立足本校條件設計鄉土課程方案等篇章,幫助老師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親近鄉土、感知鄉土、理解鄉土、設計鄉土課程。
山東煙臺市福山區回里小學教師王水玉表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尤其是看到了特殊孩子在鄉土課程中的出色表現、發生的巨大轉變,特別令人感動。”
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澤良初老師說:“鄉土教育和我的教育理念十分契合,培訓對我之后的鄉土課程開展以及自己的學科課程都具有很大的幫助”。
甘肅省敦煌市轉渠口中學的李勇校長用一個美妙的比喻形容了培訓的收獲,“我們學校零零散散做了一些事情,但就像一顆顆珠子卻沒能串成項鏈,這次培訓讓我提煉到了串項鏈的那根線,就是鄉土教育。”
定期的線上研討和項目日常微信群組中,也有很多老師分享實踐中孩子的趣事、課程困惑或實用的教學技巧,形成了多地鄉村學校之間的交流網絡,向榮組織多方專家力量共同助力鄉村教師教學成長。除此以外,項目還招募了59名來自北京、上海、蘭州、長春等地的大學生志愿者,深度參與“鄉土育未來”項目,一對一陪伴鄉村老師成長。
東北師范大學的志愿者謝婷婷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不一樣的鄉村教育”,老師們勤耕于鄉土課程,眼神里閃著光,孩子們最真誠的笑臉都表達著“有希望的鄉村教育”;蘭州大學的志愿者劉子怡透過那些飽含著泥土氣息的作品,看到了孩子們的生機活力,看到鄉土教育的魅力。大學生志愿者們能在其中支持鄉村教師成長,也能把這些體驗與愛化作走得更遠的底氣,在更廣闊的人生和社會上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
越來越多的商界、學界、公益界的力量正在積極推動資源向鄉村學校積聚。截至目前,通過在河南、山東、湖南、四川、甘肅等地的項目學校實施鄉土課程、培育種子教師,項目已為3000多名鄉村兒童提供優質的鄉土課程,為200名鄉村教師提供扎實的課程培訓與課程所需物資支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